跟它比,天赋不值一提。
余承东最近又一条视频出圈了。
他在参加董宇辉的访谈节目时,提到自己眼中的清华学生,相较于普通人最大的差异在于韧劲和自控力,而不是智商。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余承东甚至觉得自己的智商可能是平庸的,并无天赋,但他自认为是乐观的、有韧劲的人。
无独有偶,黄仁勋在公开演讲中,也曾提到类似的主题:世界上聪明、优秀的人很多,若想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坚毅(Grit)。
要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因为创业和伟大创新,都需要经历大量的磨难才能淬炼出来。
YC前合伙人哈吉·塔格在博客文章《Should I Start a Startup》中提到,他从15年的创业和投资经验中发现,极具韧性的人才是最适合创业的人,而不仅仅是才华横溢。
创始人需要很强的韧性才能在初期的困难中坚持下来,获得早期用户,并在此后不断遇到的困难险境中,一次次跌倒爬起。
跌倒七次,第八次也要站起来。
美国泳坛传奇人物戴安娜·尼亚德,64岁横渡古巴海峡,前后挑战5次,最终成功。
她全程未借助防鲨网的保护,经过53小时的奋搏,从古巴首都哈瓦那游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成为历史第一人。
在她的健身房里,贴着一句自勉的格言,“钻石不过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炭”——A diamond is just a lump of coal that stuck with it.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约而同的,这些成功人士都把韧性/坚韧,放在了学历、学识、才华、天赋等等的前面。
最聪明不见得最优秀,最有才华不见得最成功。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也看到,很多成功人士并没有很高的学历,而很多名校学霸走入社会却变得很平凡。
决定人生马拉松终局的关键因素,真的是坚毅吗?是否有科学证据而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看法?坚毅是否有具体的测量方法?如何培养坚毅?
跌倒七次,第八次也要站起来
早在100年前的1926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瑟琳·考克斯,对301位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做了细致研究。
这些杰出人物包含诗人、政治和宗教领袖、科学家、军人、哲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的成就足以编成6册百科全书。
考克斯最初的目标是估算这些人到底有多聪明,方法是将他们相互比较,然后与整个人类做比较。
通过梳理现有证据、寻找智力早熟的迹象,以及取得成就的年龄和成就上的优势,考克斯估算了每个人的智商。
这群人中,最聪明的人智商大概190,最不聪明的人智商大概100~110,牛顿位居中间,智商为130。
取得了最杰出成就的天才(前10名的那些人),儿童时期的平均智商为146分。成就相对最不杰出的,也就是最后10名的人,他们的平均智商为143分。
这其中的差异微不足道。
换句话说,在考克斯的研究对象中,智力与杰出之间的相关性是极其细微的。
如果智力天赋不是一个人被提升到前10名或降到后10名的决定性因素,那这个决定性因素又该是什么呢?
考克斯与助手们对其中的100位进行了67种不同人格特质的评估测试,她发现将杰出人物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指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
1. 心怀远大目标去工作的程度。积极为此后的生活做准备,为明确的目标而工作。
2. 不因单纯的可变性而放弃任务的倾向性。不因新奇感而追求新鲜事物,不“寻求变化”。
3. 意志力或毅力的强度。一旦决定就坚持在某个方向上的决心。
4. 在面对障碍时不放弃任务的倾向性。有毅力、坚毅、顽强。
差不多80年后,另一位女性心理学家,也开始对智力和成就展开了研究,她便是畅销书《Grit》的作者——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她在纽约市一所公立学校教数学时发现,能力并不能保证成就,有数学天赋并不代表学生一定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取得好成绩同样重要,那就是能够长时间保持努力和热情,她称之为“坚毅”的一种品质。
安吉拉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心理学,她研究了西点军校的学员、全国拼字比赛的参赛者、低收入社区的新手教师,以及顶级公司的销售人员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坚毅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
安吉拉定义的“坚毅”,有两个组成部分:激情和毅力。
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激情对应前面考克斯总结的4大指标中的前两项,毅力对应后两项。
坚毅者的四大心理资产
安吉拉采访了大量坚毅的典范,结合她所做的系统的定量的研究,总结了4种成熟且坚毅的人所具备的一些共同的心理资产:
兴趣(interest)、练习(practice)、目标(purpose)、希望(hope)。
首先是兴趣(interest)。激情源于充分享受自己所做之事。
每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也都会说,工作的某个方面让他们不太喜欢,然而,他们对这份工作拥有持久的迷恋和孩子般的好奇心,他们的内心都在呐喊:“我热爱我所做的事!”
激情基于兴趣,不会像顿悟一样突然而至,而是需要积极地去发展。兴趣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引发的。
发现兴趣的过程有可能是凌乱的、偶然的、低效的,因为你无法肯定地预测什么会吸引你的注意力,你也无法简单地逼迫自己喜欢上某个东西。
杰夫·贝佐斯曾说:“人们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是,他们试图迫使自己产生一个兴趣。”
反观杰夫·贝佐斯非比寻常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对这一概念多一点理解。
杰夫·贝佐斯的母亲杰姬在17岁时生了杰夫。
她说:“所以,对于教育孩子,我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就是对我的孩子是什么性格、他们想要做什么充满了好奇。我会关注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各不相同),并引导他们。我觉得我有责任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
杰夫在三岁时多次要求自己睡在一张大床上,杰姬告诉他,他以后会一个人睡在一张大床上的,但不是现在。
第二天,她走进杰夫的房间,发现杰夫手里拿着螺丝刀,正在拆卸他的婴儿床。
杰姬没有骂他,相反,她坐在地板上帮助杰夫一起拆小床,当晚,杰夫就睡在了“大床”上。
中学时,杰夫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包括在卧室门上安了一个报警器,每当他的弟弟妹妹越过门槛时,这个报警器就会发出响亮的嘀嘀声。
有一次,他用一根线把厨房里所有橱柜的把手全部拴在了一起。这样,当打开一扇橱门时,其他的橱门也会同时弹开。
高中时,杰夫把家里的车库变成了一个用于发明创造的实验室。
有一天,杰姬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杰夫在午饭后逃课了。
杰夫回家后告诉她,他找到了一位当地的教授,那位教授让他试验飞机的机翼以及摩擦和拖动……
“好吧。”杰姬说,“我知道了。现在,咱们看看能不能商量出一个更合规矩的方法去做这件事。”
在大学里,杰夫主修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毕业后,他将自己的编程技能应用到投资基金的管理中。
几年后,杰夫创建了一个以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命名的互联网书店——亚马逊(Amazon .com)。
其次是练习(practice)。坚毅的特点之一是今天试图比昨天做得更好。
在确定了一个特定领域的兴趣之后,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以达到精通。
相信日复一日的努力。
但它不是简单地工作到筋疲力尽,而是需要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每一个基本要求都很普通:
●一个定义清晰的延展性目标
●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
●即时的、有益的反馈
●持续的反思和完善
掌握了它的的基本科学原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努力让刻意练习成为一种习惯,找到做刻意练习最舒服的时间和地点,每天坚持。
梅森·科里在其《日常惯例》(Daily Rituals)一书里描绘了161位艺术家、科学家以及其他创作者普通的一天。
读者很难从书中找到一条具体的规律,但是这些创作者都有一个显而易见、共同的特点:日常惯例。
这本书中的专家都以他们各自特有的方式,坚持每天数小时固定的刻意练习。
例如,一生画了大概18000幅史努比漫画的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他黎明即起,洗个澡,刮完胡子,与孩子们共进早餐,然后开车送孩子们上学,再回到他的工作室工作,中间吃一顿午餐(一个火腿三明治和一杯牛奶),直到孩子们放学回家。
小说家玛雅·安吉罗的日常惯例是:起床后与丈夫一起喝咖啡,然后在早晨7点独自去一间没有干扰的酒店小房间工作到下午两点。
第三是目标(purpose)。相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没有目的的兴趣几乎不可能维持一辈子。因此,需要将工作,与个人兴趣以及他人的福祉相连。
在 “坚毅词典”里,“目标”意味着“为他人福祉做贡献的意图”。
一个人若拥有与世界相连的高层次目标实在是很幸运,因为这使得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无论多么细小或烦琐)都变得充满意义。
有三个泥瓦匠分别被问道:“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泥瓦匠说:“我在盖一座教堂。”
第三个泥瓦匠说:“我在建造上帝之屋。”
第一个泥瓦匠拥有的是一份营生,第二个泥瓦匠拥有的是一份职业,第三个泥瓦匠拥有的则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找到自己使命的召唤并不容易,巴菲特曾给他的私人飞行员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三步法,来决定目标的优先顺序,值得试试。
巴菲特对他的飞行员说:“你必须拥有比能随时将我送到任何地方更大的梦想”。
飞行员告诉巴菲特,他是有梦想的,然后,巴菲特建议他按照以下三步法来练习。
首先,写下 25 个职业目标的列表。
其次,做一次心灵探索,将5个最高优先级的目标圈起来。只能圈5个。
最后,好好地看一看没有被圈起来的那 20 个目标。
它们是你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的。
它们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耗尽,将你的目光从更重要的目标上移开。
最后是希望(hope)。希望是一种从逆境中奋起的毅力。
希望贯穿始终。从开始到最后,即使遇到困难,即使有所怀疑,也要继续下去,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躺在那里听之任 之,就失去了坚毅的力量;但如果勇敢地爬起来,就会拥有坚毅的品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4年做过一次笼中小狗电击的试验。
电击随机且没有预警。如果小狗什么都不做,电击持续5秒;但如果小狗用鼻子去推笼子前面的一块板子,电击就会提前结束。
在另一个笼子里,另一只小狗以同样的频率受到同样 的电击,但它没有板子可以推。
也就是说,两只小狗被电击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但只有第一只小狗能控制每一次电击的持续时间。
第二天,所有的小狗都被放入一个中间有一堵很低的障碍墙的笼子里,只要小狗尝试一下,它们就可以跳过去。
一个高音响起,新一波电击来袭,电流通过的部位是障碍墙前面小狗所在的那半边地面。
几乎所有在前一天能对电击有所控制的小狗,都学会了跳过障碍墙——它们听到音响,越过墙,来到了安全的一边。
相反,前一天对电击没有控制的小狗,有2/3只是躺下呜咽,被动地等待电击的结束。
这个实验首次证明了,导致绝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痛苦。
塞利格曼后来对习得性无助的反面,即习得性乐观进行了探索。
他发现,在经历了无法控制的电击后,当2/3的小狗放弃了自救时,大约有1/3的小狗仍然表现出了坚毅的特性。
尽管经历了先前的创伤,但它们仍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将疼痛减轻。
塞利格曼进一步研究了在类似的逆境下不会放弃的人类。
他发现,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一样,都会遇到负面事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
乐观者会习惯性地寻找导致痛苦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永久的和普遍的原因是罪魁祸首。
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学研究,全都指向一个相同的常识性结论:如果你持续寻找更好的办法来改变目前的境况,就有机会找到解决方法。如果你停止寻找,那么你就肯定一无所获。
乐观的人在内心深处相信,人们真的可以改变。
这是成长心态。
成长心态导致了一个人以乐观的方式来解释逆境,而这反过来又增强了坚毅的品质,同时会让你寻求最终使你更坚强的新挑战。即:
成长心态→乐观的自我对话→战胜逆境的毅力
附:测测你的坚毅值吧
请阅读以下表格左侧的句子,并在右侧勾选你觉得合理的选项。不要过度深思这些问题,你只需问问自己,与大多数人相比,不仅是与同事、朋友或家人进行比较,你是怎么样的。
将上面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计算出你的坚毅指数。
这个测试的最高得分为5分(异常坚毅),最低得分为1分(一点儿都不坚毅)。评论区亮出你的分数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滚雪球吧 - 让财富的雪球滚起来 » 余承东的刷屏视频,揭示了成功者最大的底气,来自于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