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关注信息通信、电子科技、航天军工、能源电力、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央国企并购重组机遇

文|杨帆 于翔 刘海博 徐涛 尹欣驰

黄亚元 付宸硕 华鹏伟 窦子豪 中信证券研究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2035科技强国战略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的政策着力点,而央国企凭借着资源禀赋优势和长期技术积淀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责任担当。在路径选择上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内生培育,扩大资本开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外延发展,将耐心资本注入产投基金培育战新产业,推动并购重组实现资产整合拓宽产业规模。我们建议关注信息通信、电子科技、航天军工、能源电力、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并购重组机遇。

▍必要性:2035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背景下,央国企成为首要担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墨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与之配套提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我们认为,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与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高度契合。中央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责无旁贷。

充分性:产业发展尚存难点堵点,央企更具资源禀赋与整合能力。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央企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充裕的资金体量和更扎实的长期技术积淀,为完善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国资委强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与“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相契合。因此,在产投创投退出“堰塞湖”问题凸显、耐心资本匮乏的背景下,央国企更将秉持长期主义,布局利益长远。

我们认为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包含三条路径:

内生培育:央企集团扩大资本开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资委,2023年央企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约600亿元,占研发投入比重不到6%。从上市公司数据看,现有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尚存在一定内生培育空间。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后续政策可关注基础研究投入和突破性创新。

产业投资:耐心资本注入产投基金,培育战新未来产业。由央企出资设立或参与投资的“国”字头基金及创投基金在支持战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我们统计,截至2024年7月5日,共有81家央企出资221笔,投向107只“国”字头基金,涉及投资机构共64家。政策层面,或将持续引导央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一方面,盘活传统产业央企集团的冗余资金,另一方面,继续推动国资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剥离金融资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外延发展:并购重组实现资产整合,拓宽战新产业规模。并购重组是央企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的关键路径,既包括类似“中国宝武收购山钢集团”的传统产业专业化整合,又包括“航天智造增资乐凯化学”等战新产业重组整合。展望后续,中央国有企业并购非央企上市公司、拟上市资产或将成为央企扩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路径。

政策预期与投资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认为央国企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电子科技、航天军工、能源电力、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我们建议关注两方面机遇,其一是竞买方维度,关注具备较高资金充裕度且近年资本运作较为密集的央企集团;其二是并购标的维度,关注绩优成长或处于经营困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央企上市公司。

风险因素:

新质生产力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不及预期;海外地缘政治因素对产业的扰动;国内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滚雪球吧 - 让财富的雪球滚起来 » 中信证券:关注信息通信、电子科技、航天军工、能源电力、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央国企并购重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