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拾榴询财
大学毕业后就在海通,工作了10年,前阵子听到相关传闻,还觉得不大可能。直到上个月听说已过会,昨晚看到正式公告,内心唏嘘不已。
毕竟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这里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高速成长的十年,学到了金融从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结交了太多优秀的领导和同事。
至今还记得,每次去招聘新员工,以及给来参观的学生、客户,介绍海通时,都会骄傲的说到: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唯一一家,最早成立、且未经历重大重组、更名、注资的大型券商。
可如今公告里的“吸收合并”四个字,意味着这唯一的一家,如今也没了,甚至如果不考虑情感的话,吸收合并后,可能“海通”二字,也将成为历史。
昨晚和今天上午,和海通老同事,无论是早已离开的,还是依然在岗的,微信、电话没停过,能感受的到,大家都是眼圈红着在聊。
文章起这个标题,也是04年刚入职时,海通全国信息技术人员有个QQ群,叫“论海通的倒掉”,当时只是玩笑话。
也真没想到,经历了重重困难,甚至05年差点没挺过去的海通,20年后,终究还是没了。
02
海通早年,仅仅是上海一个地方性券商,影响力远不如当年的其他几家大券商。
甚至在05年,也就是上证跌到998那轮,公司差点没挺过去。
那时候我还记得,一个月到手就两千多,国庆春节,发个1000元的“阳光普照”,大家都能开心很久。
我所在的营业部,太多员工都熬不下去了,有申请提前退休的,有跳槽去银行、保险的。当时公司内部,还闹出了“扬眉剑出鞘”小作文的事。
如果说现在提金融行业羞耻感,实际在20年前,证券行业的地位,不比现在好多少。
后来真正让大家看到希望的,还是老董事长王开国,07年抓住牛市机遇,率先在A股借壳上市,之后在港交所上市,同时完成了期货、香港券商、租赁等一系列并购,海富通和富国两家基金公司的布局,研究、投行、经纪、自营都在行业前列。
从破产边缘到全面开花,仅3、5年时间。
我当时的领导,今天在电话里和我提到,每次去总部开会,听老董事长在台上讲话,当时总觉得虚无缥缈,听不懂,但现在回头看,都是顶尖的战略,这才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员工的幸事。
03
其实在我看来,海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文化中,“稳健乃至保守”这6个字,这在利益至上的金融行业里,是非常难得的克制,也对应的上如今提出的“耐心资本”。
这也是我离开海通后这10年,一直谨记于心的。
金融行业,从来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如今回头看早年出事的券商,从南方到华夏,当年谁不是冲在前面的券商?最终都死在激进的经营思路上,这背后都是高额的奖金,和不设防的风险敞口。
如果说海通这十年的衰退,在我看来,也源于背弃了“稳健乃至保守”的企业文化。
14年离职后,忙于自己的工作,和老同事联系的不多,偶尔碰到也会聊聊公司的事。听了太多的故事后,各种内斗举报,各种关系丛生,已感觉这不是当年的海通。
之后随着投行各种被罚,海通香港巨亏,包括前阵子高管被追逃押送回国,无一例外都是风控出了问题。
只是最终的代价,太大了,毕竟作为被吸收合并方,在人事权上是弱势的。
一个券商是不会要两套人马的,而且不少地区的营业部数量也明显过多,加上合并过程中难免的各种摩擦,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下,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此断档。
结
这几年,金融行业成了众矢之的,行业的高收入背后,究竟是真实创造的社会价值,还是制度垄断下的牌照收益。市场化本身没错,但过度市场化,不受控的市场化,最终必然是滔天的风险。
海通走到今天,作为当年的基层员工,深感金融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实体,不能不敬畏风险,否则难免忘记初心。稳健乃至保守,不仅仅是海通的企业文化,更应该是中国金融行业的座右铭。
只可惜,有些事想明白时,已代价太大。
责任编辑:尉旖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滚雪球吧 - 让财富的雪球滚起来 » 论海通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