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的成本降到1毛5分钱,甚至是降到1毛钱,是必须过的一个‘成本坎’。”
“行业应该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提升储能电芯的市场价值,而不是靠一味地降价去竞争,这个方向应该是错的。”
“大圆柱电池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呼之欲出,需要它来改变市场发展格局的时候了。”
“我们已经验证了硅碳负极是未来提高电池高比能量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未来应用广泛和持续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亿纬锂能(维权)董事长刘金成,在近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中分享的最新观点。
自2009年上市以来,亿纬锂能首次出现半年度营业收入下滑。
据亿纬锂能最新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6.59亿元,同比下降5.73%;归母净利润21.37亿元,同比下降0.64%;扣非净利润为14.99亿元,同比增长19.32%。
分产品来看,动力电池板块是上半年唯一营收下滑的板块,营收89.94亿元,同比下降25.79%;毛利率11.45%,同比下降2.66%。
2024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13.54GWh,同比增长7.03%。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电池出货量超过动力电池,上半年出货20.95GWh,同比增长133%;期内实现营收77.74亿元,同比增长9.93%。
在本次交流中,刘金成就储能电池安全性以及降本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刘金成表示,“电池在储能系统中的成本占比仅有20%,所以储能系统的降本,主要依靠的是系统标准化带动的降本,而不是依赖于电芯价格的下降”。
刘金成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储能电芯的价格总体应该保持稳定,甚至高一点,对产业才是健康的。
在大圆柱电池方面,据亿纬锂能中报披露,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交付。
截至2024年6月18日,已累计完成超21000台的交付,已有13000台车辆稳定运行超过1000公里,最长里程已达83000公里。
除车用外,公司也在探索大圆柱电池其他应用场景,如无人机、两轮车等。
刘金成在这场交流中,也详细讲解了大圆柱电池的安全症结不在于电芯,而在于连接,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连接数量和提高热管理技术。
从最新披露完的基金中报来看,公募基金上半年共增持亿纬锂能8073.25万股,公募持股整个占到公司流通股的近26%。
二季度亿纬锂能股价微涨3.31%,但进入三季度以来,跌了10%左右。
从半年持仓变动来看,持有亿纬锂能的前二十大主动权益基金,以增持为主。
作为亿纬锂能最大的机构持有人,刘格菘上半年共减持亿纬锂能325.42万股,截至二季度末,持仓市值28.46亿。
刘格菘是2020年开始加仓新能源行业,截至当年底,电力设备成为他的第一大重仓行业,然后一路重仓至今。
但是,伴随着新能源行业持续下跌,在2019年、2020年连续拿下冠军的刘格菘,在近三年平等地重创了所有产品的持有人。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刘格菘所有在管产品近三年均亏损60%左右;在8月26日开放赎回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以亏损58.01%结束封闭期。
刘格菘近三年一直保持对新能源行业的重仓。
今年以来依然在光伏及产业链、锂电池、新能源车等全球比较优势资产方向维持原有配置水平,只是对于细分行业做了一些调整。
在上半年减持了亿纬锂能,但加仓了阳光电源、晶科能源等光伏设备。
在最新的二季报中,刘格菘写道:
“光伏行业的产品价格经历大幅下跌后,产业层面已经开始在优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加速退出,龙头公司也开始在知识产权上加大对自身技术的保护力度。
同时,政策层面也明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我们认为,随着行业重新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我们对该行业的市场表现抱有信心。”
在上半年机构加仓亿纬锂能的八千多万股中,易方达占到了一多半,据wind数据统计,较2023年底,易方达增持亿纬锂能4605.46万股。
翻看持仓详情,多位基金经理是在2024年上半年新买入了亿纬锂能。
其中,祁禾在上半年新进买入亿纬锂能2882.79万股,持仓市值11.50亿。
祁禾目前在管基金6只,总规模223.59亿元,连续两个季度规模有所上涨,今年以来仅易方达新丝路收益为负,其余在管基金收益均为正。
翻看祁禾近三年的持仓,主要仓位布局在新能源的各个细分行业。
以其代表产品易方达环保主题来看,2021年以重仓光伏设备为主,在三季度加仓了风电设备,随后又加仓了电池;2022年减持光伏设备,增配电池;2023年减持电池增配风电设备,以及电力股。
据最新披露的中报所示,祁禾上半年新买入三只电池股,除亿纬锂能,新进宁德时代、中瑞股份。
此外,还新买进了比亚迪,加仓了光伏设备。
祁禾在中报表示,自己持续看好能源转型带来的投资机会。
“电气化、清洁、低碳仍然是未来十年的主旋律,清洁能源发电和储能已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摆脱了政策的扰动,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此外, 由于前期跌幅较大,基本面的略微波动,可能也会带来股价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产生投资机会。”
摩根基金的杜猛,在上半年也大笔买入亿纬锂能1185.59万股,截至二季度末持仓市值4.73亿。
其代表产品摩根新兴动力在二季度还加仓了宁德时代。
杜猛表示,动力电池产业数据表明该产业开始出现供给出清的迹象,虽然仍然处在周期左侧,但是估值 与未来增长的性价比正在提升,我们继续增加了在其中的持仓部位。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杜猛总规模110.64亿元,四只在管基金今年以来亏损在3%-7%之间。
在本场交流的最后,刘金成还谈到了行业内的前瞻技术,即硅碳负极是一个未来应用广泛和持续发展的方向。
以及人工智能在电池行业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监测电池状态,是未来提升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反过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化,也将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所带来的算力需求的能量增长。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整理了本次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
我们的锂电池制造,在全球的技术端取得了领先地位
欧阳明高(汽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是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国家,我们的动力电池产值已经超过万亿,从业的技术人员也是百万量级。
但是,电池行业目前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成本下降得非常厉害,价格不断下调,挤压利润空间等等。那么,未来这个市场究竟会如何发展?
我本人从1985年做锂电池到现在整整40年了,锂电池从发明到现在的时间并不长,就四五十年的历史。
其中,锂离子电池的时间更短,从1990年索尼研发的第一颗电池出来,到现在也就30多年的历史。
在人类电池应用的历史中,虽然电池发明得很早,但真正和我们生活相关联的电池体系其实并不多,锌锰电池我们用了100多年,铅酸电池用了将近200年。
现在的锂离子电池是规模应用的第三代产品。
在当前工业革命中,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其在能源产品、能源技术方面的地位。
我们作为从业者,也非常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电池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亿纬锂能从2009年上市以来,市值增长了几百倍,这也得益于这个行业发展。
目前,我们的锂电池制造,在全球的技术端取得了领先地位,(锂电池)也成了我们国家“新三样”的一个代表性产品。
那么,未来如何把这个产品做到更好,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储能系统安全性的症结点不在电芯,而在于连接
欧阳明高锂电池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目前锂电池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取得了大规模应用,储能是下一个重点领域。
根据我自己的测算,在循环寿命为7000次的前提下,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2元,与抽水储能持平。
大容量电池也是重要发展方向,600Ah及以上的大容量电池可以减少电池数量和相关附件,以规模效应实现降本。
但是,大容量电池产生热失控时温度更高,会引发正极参与反应,因此对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品质管控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储能电池的安全性是近期大家关注较多的一个重要话题,有什么看法?
我从两个维度分享一下。
第一,是关于储能电池的成本构成,也跟欧阳总刚才说到的价格有关系。
目前电池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比例只有20%左右,因此未来储能系统的降本应该主要依靠系统标准化,而非一味依赖电芯价格下降。
我的看法是,储能电芯的价钱应该在这个时间相对稳定下来。
我们在跟产业链上的朋友交流时,听说材料端现在很多都是亏本卖的,具体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但亏本销售的大产业是不可以持续的。
一定是产业链上每一个有创新能力、有质量保证的企业,给它留出生存空间,这个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储能电芯的价格,应该保持稳定,甚至提高一点,这对整个产业来讲才是健康的。
而且,这一部分(储能电芯)的价格构成,对储能系统总体成本的下降,不构成太大的影响。
并且,我们有信心在电芯的角度里提升电芯的性能。
就像刚才欧阳总说的,我们把循环性能提高到7000次、8000次、10000次。
但是,100万只电池里,只有一部分电池的循环性能达到1万次是不行的,100万只电池里100万只电池都达到1万次,才能真正实现系统性的1万次运行。
才能真正从分母端改善度电成本,要知道除7000和除1万,中间差百分之好几十。
所以,行业应该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提升储能电芯的市场价值,而不是靠一味地降价去竞争,这个方向应该是错的。
我觉得,到了完成转变的拐点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电池大型化的一个考虑。
毫无疑问,储能电池除了解决消费电子有关的电动化问题以外,它和太阳能、风力发电结合,构成了整个新能源体系。
所以,储能电池的成本降到1毛5分钱,甚至是降到1毛钱,是必须过的一个“成本坎”。
成本达到一毛钱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去拥抱储能系统。
刚才讲到,电芯成本下降对储能系统的成本影响已经很少了。
所以,未来成本降低的空间应该在系统、在连接,在集装箱的标准化方面,要从提升循环性能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刚才我们说(电芯的循环性能)从7000次到10000次,有50%的成本下降空间。
如果系统标准化再带来30-50%的成本下降,就有可能实现刚才欧阳总说的(成本)从两毛钱降到一毛钱(的目标),这是我们的一个看法。
我们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大圆柱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大圆柱是储能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产品通过了广泛的测试验证,特别是在模组系统级的安全测试。
由于电池大了,我们从过去280Ah储能电芯进化到了560Ah储能电芯,翻倍以后,内部连接的方式减少了,由系统连接带来的发热风险(就减少了)。
其实,从电芯制成的角度来看,电芯的风险指数是非常低的。
因为,(电芯)内部的设计和我们的制程全面处于监测之下。
在现在的生产过程中,我们采用了 X-ray的检测技术和 CT无损成像技术,电池中每一个极片间的状态,都可以用数字来表达。
所以,从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来看,它的症结点不在电芯,而在于连接。
因此,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连接数量和提高热管理技术,这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推出新的安全管理标准来规范设计和生产。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的一个电池真正标准化以后,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一方面可以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强制推行这种管理标准,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储能系统出问题的概率。
从这个角度看,大圆柱电池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呼之欲出,需要它来改变市场发展格局的时候了。
电池体积大了,它能够分担的成本也就高了,我们增加了内部的监测技术,可以监测电池内部的压力、温度等等状态,可以提前6个月以上感知电芯的恶劣化。
这意味着,我们有6个月的时间来提前干预个别性能劣化的电芯,从而避免系统性的问题出现,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而且,电池主要产生的问题来自热不均衡,把热均衡的问题解决,电池的循环性能会大幅度提升。
在温控方面,我们采用全时热敏快速探测和气溶胶即时控制,在PACK内布置热敏传感器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温度异常,系统立即触发气溶胶定点释放。
并且,在储能大电芯运用了3T技术的基础上,亿纬储能系统设计一体化液冷方案与电芯3T技术相结合,实现电池和系统的超快温度均衡。系统温差低至3度,最高温度降低5度。
从这个维度来讲,储能电池也到了技术升级、技术突破能够满足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阶段了。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带来算力增长的背景下,局部能源增加的新阶段,它能很好地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而锂电池技术和储能技术的进步,也将满足由人工智能大模型所带来的算力需求的能量增长,这是(电池行业)一个面向新时代里程碑的进步。
为此,我们从业者每天很兴奋地在做这件事情,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到很好,谢谢大家。
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升级,能够让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欧阳明高刚刚提到了人工智能,我们就来再来谈一下前瞻技术,近期有一个可能直接产生技术变革的发展,就是硅碳负极的引入,结合长期和短期技术发展,谈一下对企业技术路线的影响有哪些?
在我们的高比能量圆柱电池中,比如18650、21700,基本全部采用的是硅含量比较高的(材料)。
我的同事告诉我,亿纬锂能现在是使用硅碳负极(材料)最多的公司。
所以,我们已经验证了硅碳负极是未来提高电池高比能量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未来应用广泛和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人工智能,从我们研究电池的流程来看。
过去,我们常常会从正极材料或电解液配方等等某一个维度去解决问题。
但现在,电池构成的体系中包括了正负极材料、粘接剂等等技术。
其中,电极中的孔是电池最核心的构造部分,而电解液的配方中,功能添加剂的加入越来越多。
所以,电池的验证也有了一系列很长的实验要求,在实验室里排下来动辄就是100个实验条件。
我们算了下,这100个实验条件做下来,差不多要花1000-2000万,这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流程。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量化原理,加上我们过去的经验,排除许多不需要去做实验验证,可以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降低研发成本,这会给这个行业里的科研带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升级,能够让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而让每个电芯的质量都得到有效地控制和表达,让客户拿到的电池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电池。
最关注磷酸铁锂可循环的性能
欧阳明高最后,花点时间来讨论一下绿色制造、环保和出海的问题。
第一,我现在最关注的是磷酸铁锂可循环的性能。
三元电池可回收的价值比较高,如果磷酸铁锂不能有效回收,三元电池最终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能会更低,我们非常关注这一点。
我们不能想象将来有几百万吨的磷酸铁锂打包堆在地球表面。
第二,所谓的碳足迹,本身是个贸易壁垒的概念。
不管你怎么做,都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工厂建到欧盟去,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滚雪球吧 - 让财富的雪球滚起来 » 亿纬锂能刘金成:储能系统的降本不是依赖于电芯降价,大圆柱电池到了改变市场发展格局的时候